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故事 | 钱临照:半薪40元,走上科研路
简介
半薪40元,走上科研路
大学毕业后的钱临照曾面临失业的困境。在那段日子里,他在家中度日如年,时常感到无所事事,心情十分焦虑。后经朋友介绍,去广东兴宁县高中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1930年又到东北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很快成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战火让东北大学无法继续正常教学。钱临照不得已离开了东北,陷入了再次无所依靠的困境。从东北仓促离开的钱临照,一时间不知该去哪儿。困顿之际,钱临照想到了曾在上海大同大学教授过他的严济慈老师。严济慈此时已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于是,钱临照辗转来到北平,暂时寄住在严济慈家中。
此时的钱临照由于没有收入,生活很是窘迫。为了尽快解决生计问题,他四处寻找工作的机会。最终在远在上海英租界的一家电话局找到了一个技工职位,月薪160元,这在当时是一份能够缓解他燃眉之急的工作。
去往上海之前,钱临照向严济慈辞行。严济慈认为以钱临照的能力应该从事科研工作,很想将他留在研究所做物理方面的研究。只是当时研究所的条件有限,经费不足,助理员的编制也已满员。严济慈实在不想失去这样一个人才,他思忖再三,还是决定挽留钱临照。于是便询问道:“以你的才学,实在应该从事科研工作。但是我这里助理员的职位已满,若是你不介意,我可以破格录用你,但薪水也只好‘破额’,发半薪,每月40元,你是否愿意?”
钱临照没有想到老师会对他说这样一席话,一边是高薪为洋人效力,一边是低收入为祖国的科技献身。他几乎没有犹豫,毫不迟疑地点头应了下来。他心中清楚,能够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参与物理学的研究,才是自己真正的追求。对他而言,薪资多少已经不再重要,为国尽责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他当即回应道:“能和您继续做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为国家的科技做点贡献,不要说40元,4元也是愿意的!”就这样,钱临照留在了研究所。此后几年,钱临照与同事们一起潜心科研,在严济慈的带领下做出了中国本土最早的物理学研究成果。钱临照晚年回忆起自己的选择:“当我正准备启程,前往上海赴洋人公司工作时,得知严先生的邀请可半薪留在北平研究院,参与当时国内最前沿的物理学研究,这正是我求之而不得的!我几乎没有思考,就从黄包车上取下了行李。今天看来,这次选择是很有意义的,从此,我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钱临照不图名利、不求回报,甘愿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
钱临照作为我国科学史研究和电子显微学的创始人之一,当选为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他的女儿钱平凯记得,从那时起,她的父亲一边致力于学会的学术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一边又物色新人接替他的理事长工作。他认为一个学会的创建虽属关键,但为了以后的健康发展还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学术带头人。她在回忆自己父亲时说道:“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他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
在晚年,钱临照撰写了大量纪念物理学界前辈的文章,包括书评、前言和综述等,写作这类文章并不容易。“但父亲认为前人为中国、为人类科学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品德必须要发扬,要传给下一代。”对于钱临照来说,只要能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增辉添力,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这份责任。钱平凯回忆说,父亲在撰写《中国物理学会60年》这篇文章时已经86岁高龄。在炎热的夏天,钱临照邀请了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汇报、调研。他不顾汗水湿透衣背,埋头撰写……当书稿完成时,钱临照因劳累过度而生病,不得不在医院住了四个月。“我们儿女们心疼地埋怨他不该太‘玩命’,他却欣慰地觉得自己为物理学会做了该做的事。这就是我的父亲,为公、为他人从不吝惜自己付出了什么。”
大公无私,一心为国
钱临照从英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一箱工具,由于抗战期间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物资匮乏,他就将自己的工具放到所里给大家公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公派去往民主德国工作一年,回国时,他用自己节省下来的资金购买了一台高性能照相机。当得知援藏的科学家急需一台性能优越的相机,而国内又买不到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这台相机赠予了他们。
20世纪50年代,研究所新建了一批宿舍楼,钱临照分到一套,这令全家十分欣喜,然而在搬家前夕,一位同事因住房问题向钱临照求助,希望他能暂时让出新房。钱临照立刻同意了这一请求。后来在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决定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人每月增发100元工作费。当时钱临照和王竹溪担任《物理学报》主编,他们二人觉得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不应再每月多拿这100元“额外之饷”。为此,他们多次向组织提交报告上交这100元。尽管最终组织没有接受他们的退款,但女儿钱平凯却清晰记得父亲当时坚决的态度。她还回忆道:“1991年,父亲在为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钱穆追悼会所作的挽词中,有这样一句——‘道德江汉秋阳,文章金石照人’。父亲以曾子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来颂扬国学大师钱穆的道德,我想,这也正是父亲自己高尚情操的写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