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 媒体转载

唐稚松院士生平

唐稚松先生(1925-2008)

唐稚松,1925年8月7日(旧历)生于湖南长沙,其生父唐子诚,贫病早逝。他自幼过继给寡伯母朱纯轩为子。祖父唐成之,以藏中医书闻名湖南。他是清末民初在长沙最早创办新型学校的人士之一。唐稚松幼年受家庭影响,从小立志献身学术,淡泊功名利禄。

1940–1944年,唐稚松先后在湖南长沙著名的明德中学初中部和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学习,文理各科成绩在班中均很突出,尤以诗词受重于师长。1945–1950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及清华大学哲学系本科学习, 1950–1952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专业为数理逻辑。在大学阶段,正遇抗日战争及学生运动时期,名师益友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根基使他培养起深厚的民族感情。

1952年8月至1956年10月,唐稚松任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讲师;1956年10月至1962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逻辑室助理研究员;1962年10月至1985年3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85年3月起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唐稚松就已成为我国在计算机科学和软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他在结构程序设计理论、程序语言、形式文法、汉字信息处理等方面都有建树。他在每一关健时刻发表的具有方向性的有关论文,对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理论的发展都起着颇为重要的影响。唐稚松研究工作的最重要贡献是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的理论与设计。

唐稚松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主要从事自动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关于计算机数学模型方面的一些论文。1965年,唐稚松在一篇关于计算机指令性质的论文中,提出转移指令可用循环替代。文章发表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文章并未受人注意。不过,从此却开始了唐稚松由数理逻辑研究转入程序设计与理论研究的生涯。

“文化大革命”期间,唐稚松藏身于图书文献之中,首先从事形式文法和编译技术方面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分析总结了国际上结构程序设计研究方向的大量资料,完成长篇论文“结构程序设计与结构程序语言”。这篇文章对当时我国软件研究工作者影响很大,也为他研究XYZ系统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唐稚松设计了一种面向汉字的结构程序语言,他称这种广谱语言为系列化语言族,也就是早期的XYZ系统。

1978年,唐稚松到荷兰参加IFIP (国际信息处理协会)专家组会议。会上,他介绍了XYZ系列化语言族的概念及设计思想,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1980年,他当选为来自中国的第一位IFIP专家组成员。

1979年,唐稚松应邀访问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此后又应邀先后到欧美和日本等国的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讲学访问。他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分析比较了国际上各种不同流派的情况,一方面博采众长,但又不受其思想的约束,另一方面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将XYZ系列化语言族改造成适应多种程序设计方式的系列化时序逻辑语言族。在时序逻辑语言及其与软件工程相结合以及多种范型的统一化研究等方面, XYZ系统都属于少数先行者之列。

1983年IFIP巴黎大会上,唐稚松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时序逻辑语言–XYZ/E语言。这一成果被国际著名计算机专家称道为软件工程研究领域中发展可执行时序逻辑的先驱。该语言第一次将状态转换的控制机制引入到逻辑系统之中,又第一次将这种时序逻辑形式化理论与最新软件技术结合起来,它在软件工程这一领域居领先地位。鉴于唐稚松在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理论和系统方面的工作成就,他先后荣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6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唐稚松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专业著作《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9、2001)获2003年国家图书奖正式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并有诗词作品《桃蹊诗存》(作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