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 媒体转载

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故事 | 徐晓白:无偿转交技术,解决国家急需

简介

徐晓白(1927—2014),江苏苏州人。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无机化学家、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虽出身书香门第,但生活十分节俭

徐晓白虽出身于书香门第大家族,却不愿被传统大家闺秀的规范所束缚,选择了劳动人民所秉持的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1927年,徐晓白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徐祖藩一生从事航海和航海教育,曾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招商局总船长。抗日战争时期,徐祖藩因不愿为日伪政权工作,在家赋闲,倚靠昔日积蓄维持一家七口生活。尽管生活拮据,徐祖藩对子女的教育却从未放松。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徐晓白不仅学习十分刻苦努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中学时代,徐晓白就读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在校六年,每学期成绩皆出类拔萃。194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重庆总校)化学系,开启了她的学术生涯。在大学期间,她学习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和《申报》报社的贷学金。然而,生活的压力却时常让她面临辍学的危机。为了继续求学,徐晓白只得靠做家庭教师来补贴生活费用。

在女儿胡永洁眼中,母亲徐晓白从不追求外在的华丽,更注重的是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足。在女儿的记忆深处,徐晓白的形象总是那么质朴而真实,似乎从来没有把心思放在衣着打扮上,总是以一种极其自然、朴实无华的状态出现在众人面前。即使是拍摄院士标准照时,她也没有刻意去打扮自己,只是穿着平时的衣服,梳着简单的发型,就那样静静地站在镜头前,留下了那张充满岁月痕迹却又不失庄重的照片。

徐晓白的丈夫胡克源回忆,一次,徐晓白踏上了前往美国的短期访问之旅,计划在美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研究工作。在这段异国他乡的日子里,她并没有选择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了节省国家经费,租住了一间仅需200美元的小屋。为了能够按时到达实验室,她每天都早早起床,踏上前往实验室的路途。为此,她每天都要花费几个小时在路上,早出晚归。但她并不觉得苦,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是自认为正确的选择。

无偿转交技术,解决国家急需

20世纪50年代初,她投身到新中国急需的技术攻关中。当时,我国日光灯生产主要依靠进口荧光粉,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易购得。徐晓白等人在国内最先成功研制出卤磷酸钙新型日光灯荧光材料,并将此技术全部无偿转交给南京灯泡厂。其成本远低于进口材料,且发光性能更好。此后,徐晓白先后承担了土壤硅化地基加固、盐湖化学、稀土研究等课题项目。在历时七年研制出制备六硼化镧(阴极材料)的技术后,徐晓白和同事将全套技术资料无偿交给上海泰山耐火材料厂;之后研发的三硫化二铈等合成技术资料也无偿交于营口某耐火材料厂。

为节省课题经费住最简陋的房间

1991年8月,徐晓白前往日本参加分析化学国际会议。旅途中,同行者注意到徐晓白脚上沾着泥土,问她是何原因,她笑着回答,前一天夜里一直在赶制研究报告,看到该出发了,匆匆穿上这双鞋就出门了,没顾得上清理。这虽然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透露出徐晓白对科研工作的认真与执着,以及她生活的简朴。

抵达日本后,面对会议组织者安排的多种住宿选择,尽管她有资格选择条件好一些的房间,但为了节省课题经费,她选择了最为简陋的四人合住榻榻米房间。在这种少有私人空间、条件相对较差的房间里,徐晓白再求其次,主动选择了靠近卫生间和门口的位置,只因担心自己打呼噜会影响同事们的正常休息。她的这些选择与做法,同行的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为她的节俭和关爱同事的举动而感动不已。夜深了,当大多数人已经沉入梦乡时,徐晓白为不打扰同房间同事们的休息,站在走廊里,借着走廊的灯光完善研究报告。凌晨五点,当他人还在酣睡时,她又早早起床,提前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时间流转至1998年4月,在德国色谱及相关技术新进展中德学术会上,徐晓白的身影再次成为焦点。这一次,她依然选择了价格更为亲民的双人合住房间,却在学术报告会上大放异彩,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赢得了与会者的广泛赞誉。会议主席亲自向她致谢,并邀请她参观交流。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她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高度赞扬。